武汉助孕是真的吗

分类:

淮海战战役第二阶段:双堆集战役

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双堆集战役

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烈士纪念碑

1949年1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结束了对杜聿明6部的围歼战斗。历时65天的淮海战役以解放军的全面胜利而结束,国民党军55万人被全歼告终,精锐尽失,再也没有和解放军抗衡的本?最为著名的一张淮海战老照片,硝烟中,一队国民党战俘走过以美制105榴弹炮为前景战场。

为纪念淮海战役胜利七十周年,笔者利用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双堆集歼灭战旧址附近工作的便利,通过现场旧址,查阅战史、回忆录,以及对亲历者的访谈,用自己的视角,客观的还原了70年前那个波澜壮阔历史场景。

搂草打兔子

双堆集歼灭战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从1948年11月23日至12月15日,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的协同配合下,浴血奋战23个昼夜,经过阻击包围、歼灭3个阶段,歼灭国民党第12兵团计12万人,生俘兵团司令官黄维。双堆集歼灭战的胜利是淮海战役承上启下的关键,对整个淮海战役的最后胜利具有决定性意义。

淮海战役作战计划起初就根本没有考虑到黄维兵团,也就是说根本就不是共军想要吃的菜。

可这个淮海战役的计划并不是后来的那场大决战式的淮海战役。战役发起起人粟裕的目标仅仅是拿下两淮即淮阴、淮安,打下后看情况再打连云港,海州,把苏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连成一片。毛泽东接到电报后,表示同意,只不过胃口小了一点。他认为以华野现在量,完全可以打一个更大的歼灭战。其实他早就瞅徐州以东的黄百韬兵团10来万人不顺眼。

这个时候无论是中央军委还是粟裕都没有想过要和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淮海战役只不过是普通的一个战役计划而已。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战争按照他的惯性不断展开,双方开始调整自己的战略战术,最终,战争的规模无可避免的扩大化了。

?粟裕在淮海战场实地勘察

狭路相逢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开始,华野南下包围黄百韬兵团,中野也同时迅速东出,占领宿县,切断津埔线,割裂徐州与蚌埠的联系。造成徐州被围势态,南京国防部立即调令在豫东地区驻防的黄维兵团,11月8日从驻马店、确山出发,驰援徐州,同时命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在蚌埠集结沿铁路北上攻击救援。

黄维(1904--1985),江西贵溪人,黄埔一期毕业。

黄维,出生于江西贵溪一农户家庭。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参加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缅甸反攻等,时任十二兵团司令长官。黄维曾任小学教员,拜将后以“儒将”自居,秉性刚直,固守“君子之道”,别人评价其“满脑子书呆子气”。作为学者这不失是个优点,但带兵打仗,就会暴露出古板、固执的短板,就是这一性格给12兵团带来灭顶之灾。

淮海战役原计划本就没12兵团什么事,就是接到命令东进驰援,也没把他当做战役对手。主要原因是十二兵团太强大了,12兵团是国军主力,所辖十八军更是精锐中的精锐。号称“五大主力”之一。装备精良,兵员满额,战斗力相当强悍,在大别山区与中野交手数次也没落下风。

冤家路窄

此时碾庄外围激战正酣,华野攻坚能力最强的六个纵队围歼杂牌军黄百韬7兵团十来天,尚未解决战斗,部队虽士气高涨,但已相当疲惫,战事一度处于胶着状态。中野负责阻援的也只有6个纵队,且兵员不齐,重武器扔在了大别山,一件也没来得及带过来。

中野的阻援任务就是不计一切代价阻止止黄,李,刘兵团北上打通津埔线与黄百韬汇合。看情况再从软柿子––杂牌部队刘汝明,李延年身上捞上一把,运气好了,能吃他四、五个师。对于黄维兵团,呵呵,能在解决黄百韬之前挡住就相当不错了。

强大的华野吃杂牌黄百韬都这么费劲,让缺乏重武器的中野去围歼国民党的五大主力之首,“天之骄子”12兵团,当时总前委想也没敢想。

但战场形式瞬息万变,从来都不按照将军们设想的路线去发展。

伟大的荧屏军事家李云龙曾经有句名言:一个部队的作战风格,与其主官的性格是一脉相承的。同理,12兵团受其司令官黄维性格所染,自持为中央军主力,骄横,猖狂,也一样的死板,固执。

电视剧《亮剑》剧

磨叽的猪队友

蒋介石在命令黄维第十二兵团夺回宿县的同时,还命令驻防在蚌埠的李延年第六兵团和刘汝明第八兵团,由蚌埠北上配合黄维兵团行动。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防止黄维兵团孤军深入被分割包围。可是坏就坏在李延年和刘汝明这两个人身上。李延年兵团是由国民党第九绥靖区的部队改编而成,刘汝明兵团是由国民党第四绥靖区的部队改编而成,这两个兵团虽然兵力有10余万,但是战斗力并不强。

而且当时李延年和刘汝明两人矛盾很大,两人同时兼任国民党徐州剿总副司令,彼此不相统属,谁也指挥不了谁。李延年和刘汝明在由蚌埠北上的过程中,均怕自己走在对方的前面,成为了出头鸟,于是两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走一步退半步,甚至互相向坐镇于蚌埠的国民党徐州剿总司令刘峙告状,都说对方逡巡不前,进军迟缓。

?在蚌埠火车站集结准备北上增援的国名党军队

接到北上支援徐州命令后,一路上磨磨叽叽,慢慢腾腾,一直在固镇附近和解放阻援部队拉锯,就连蒋介石的二公子蒋纬国代父亲自督战,还是一样磨洋工。原因无他,毕竟人家是杂牌军,晚娘养的。部队就是自己起家资本,一旦打没了,连光杆司令都做不成。

临机决断

鉴于战场这一势态,总前委立即调整战略部署,由少数部队打着大部队旗号,走地方部队配合,在固镇方向与刘李兵团捉迷藏。野战军主力不计一切代价的投入到阻击并伺机围歼黄维兵团的战斗中。

战场势态发展至此,早已超出既定的作战计划,从当初的粟裕的小淮海,变成改变中国命运的战略决战。就等于长开一张大网,将国民党主力精锐在淮河以北尽数打尽,为将来的渡江及解放全中国扫清障碍,哪怕是鱼死网破。

不得不得不说的是,我军主要指挥员特别是刘伯承、粟裕等,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战役执行者,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开辟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还练就了超强的军事领导才能和驾驭全局的能力。他们有着独立的思想和判断,并能够临机抉择,甚至能向最高统帅提出异议。

总前委五大委员在淮海战役中唯一一张合影,1948年12月17日拍摄于萧县蔡洼,华野指挥部。

中野这边早就摩拳擦掌,磨刀霍霍。当年中野千里出击,跃进大别山时,十二兵团就是国民党围剿部队的主力。中野不少部队都吃过它的亏,所以上上下下都憋着一股子气。仇人见面分外眼红,终于逮到出了一口恶气的机会。

你黄维不是猖狂吗,我打的就是精锐,既然来了,就别想再离开,一只羊是放,一群羊也是放。哪怕我中野打光了,也一样解放全中国。

在不惜牺牲自我,顾全大局的解放军面前,国军焉有不败之理!

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从1948年11月23日南坪阻击黄维12兵团战开始,至12月15日双堆集歼灭战结束黄维被俘,总计历时23天。其中野是总攻(12月6日开始发起)就用时整整10天时间。中野及配合的华野攻击部队尽了最大的努力,甚至可以说是倾其全部与黄兵团决战。之所以打成这样艰难的局面,即有自身方面也有外部的各种因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围歼地点双堆集并不是解放军预设战场。

12兵团从河南驻马店出发,企图夺回宿县,打通津浦线,解围黄百韬兵团。中野在其必经之路蒙城渦河,淝河等利用天然河沟梯次进行迟滞性阻击。直至12月23日拂晓,黄维兵团已推进至浍河南岸南坪集。

南坪集距离宿县只有20来公里,过境的宿蒙公路是12兵团机械化部队最近也是最便利的通道。中野主力攻击部队沿着浍河北岸公路两侧构筑了的囊形阵地。计划在南坪和宿县之间围歼黄维兵团,这也是最后的机会。

淮海战役南坪阻击战浍河南岸战场旧址

为了给围攻部队赢得构筑阵地时间,总前委命令中野四纵在南坪集依靠浍河阻击,四纵司令员陈赓在背水作战的不利局面下,在其防御纵深,公路两侧的一里胡家和小杨家屡次打退敌军的集体冲锋。12月23日深夜,在接到上级命令后,四纵退守浍河以北,以引诱黄维兵团过河。黄维兵团随即有两个军的兵力渡过浍河。过河后,黄维发现公路两侧已经修筑了大量完好阵地,周围有共军兵力在向浍河北岸压来的迹象。随即将已经渡河的两个军撤至南岸,并企图朝东南方向蚌埠地区的固镇国军友军靠拢。中野主力攻击部队紧紧拖住逃跑的黄维兵团,并将其成功的包围在双堆集地区。

由于中野布置在南坪集至宿县公路两侧的预设阵地没有被利用上,攻击部队之前准备利用的阻击战优势也化为乌有。此时歼灭黄维兵团也从计划中的阻击战转换成了临时包围对方的阵地攻坚战。双堆集周围地势平坦,平原地带无所遮挡的地形给中野攻击部队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中野四纵参谋人员所编印的《南坪集阻击战初步总结》

二、鉴于局势变化,迫于战场形势,总前委不得不提前发起对黄维兵团的总攻。

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是承前启后的阶段。第一阶段虽然吃掉黄百韬兵团,但整体战场场形式还是比较复杂的,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甚至对于解放军来说是极为凶险。徐州的杜聿明集团突围方向未定,南线的刘汝明,李延年兵团在外围积极靠拢。三个方面的敌军共七个兵团,一个“剿总”指挥部,兵力五十多万人,且相距最多只有四五十公里如果这三股势力汇合在一起,对于解放军来说,后果是颠覆性的,稍有不慎,甚至都会有翻盘的可能。如果能集中兵力,在短时间内解决掉中间的黄维兵团,才能实现局势的转折

粟裕在解放后曾经回忆道:我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役指挥中有3个最紧张关键时刻:宿北、豫东和淮海。而淮海战役中最紧张的是第2阶段。我曾经连续七昼夜没有睡觉,脑部旧伤发作,引发了美尼尔氏综合症,带病指挥直至战役结束。

粟裕在淮海战场勘察地形

为了尽快打破僵局,在黄维兵团被围10多天后,总前委咬牙动用战役预备队华野7纵,13纵及特种兵纵队,于12月5日发布总攻命令。此时黄维兵团兵力虽已损失三分之一,主力18军亦已残破,但整体建制还在,尚还有一定的战斗力。总攻开始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一度打成了拉锯战,直到12月13日,华野参谋长陈士渠带领两个纵队及重炮星夜驰援,加强攻势,最后重锤一击,才于15日解决战斗。

总前委1948年12月5日发布总攻命令文件原件

三、进攻部队在兵力上不占据优势,武器装备上差距更大。

中野刚从大别山转战出来,就投入中原战场。部队自进大别山地区以后减员近一半,而且部队所携带的重型武器几乎全部丢失在转战程中。这些都未能得到及时补充就投入了战斗。中野全部兵力才12万余人,与黄维兵团大致相当,兵力上不占优势。武器装备方面更是差距巨大。中野全军当时只有两门野炮、43门山炮;炮弹200余发;轻、重机枪子弹连一个基数都不到,装备只比游击队好一点。

敌方12兵团下辖四个军以及一个快速反应纵队,其中兵团的主力第十八军是号称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精锐部队,全副美械武器装备,拥有数量众多的坦克、装甲车、重型火炮,空中还有空军支援。是国民党军队中少有的全机械化兵团,其火力之强大解放军任何部队都无法比拟。

黄维兵团被围后,短短几天就构筑起环形工式,以坦克、机枪和火焰喷射器组成层层火网,使共军无法分割歼灭。

双堆集包围圈中北部制高点--平谷堆。1948年12月15日黄维就从此处仓皇出逃

双堆集地区是一望无垠的平原地带,本来阵地攻坚战就需要火力支援,又因为平原地带无所遮挡的地形给中野攻击部队造成了巨大的困难。中原野战军在大别山打惯了游击,擅长运动战,对这种平原攻击显然没有经验。

在敌人专业而又坚固的防御体系面前,单凭勇敢,靠血肉之躯,是抵挡不住对手的强大火力网,过去用以制胜的急袭和强攻方法都难以奏效。为减少伤亡以及增加夺取敌军阵地的成功率,攻击部队采用土工迫近作业来抵消攻坚装备不许的弱点。将壕沟挖到敌军阵地前沿几百米甚至几十米的地方才发起攻击,工程规模巨大的土工作业需要时间来完成,为此数次推迟总攻时间。

解放军战士从战壕向地方阵地发动攻击

四、黄维兵团作战风格死板,顽固,大多数部队都是死战到底。

纵观整个解放战争,可以用“摧枯拉朽”这个词来形容,大都是解放军横扫千军,国民党军一溃千里。解放战争期间消灭国民党军队号称八百万,可真正击毙敌军人数才有36万,其余都是俘虏,溃散。从这个比例可以看出国军的战斗意志是不一般的低下。不过也有例外,黄维兵团就算一个。

黄维人称“书呆子”,性格古板,固执。电视剧《亮剑》男主角李云龙曾经有句名言:一个部队的作战风格,与其主官的性格是一脉相承的。同理,12兵团受其司令性格所染,作战风格也一样的死板,顽固。

12兵团自持为中央军五大主力之一,骄横,猖狂。先前在大别山区与中野交手数次也没落下风,甚至占了不少便宜,看不起中野这些帮打游击出身的泥腿子,占有心理上的优势。

总攻开始后,经过数天的战斗,东、西、南三个攻击集团不断的蚕食,压迫,将包围圈压缩至三公里范围的狭小区域内。黄维仍固守待援,负隅顽抗,拒绝投降。并施放毒气,继续进行垂死挣扎。其兵团主力第十八军战斗力尤其彪悍,甚至敢与解放军展开夜战、白刃战,这给攻击部队歼灭黄维兵团制造了很大的麻烦。

双堆集核心阵地不足一里的大王庄,华野、中野两个团联手和18军的“老虎团”33团展开了一场空前惨烈的血战。

敢死队员攻击发起前最后的背影

双方在狭小的村落里展开拉锯战,肉搏战。阵地几易其手,老虎团依然死守不退,战斗人员打光了,就把汽车兵,勤务兵,伙夫,马夫都推上了阵地,经过33个小时的恶战,老虎战至最后一个人。整个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共毙伤国名党军尽五万人,战斗烈度,可见一斑。

纵观整个双堆集歼灭战,解放军在种种不利的条件下,主动选择,准确判断,周密部署,以坚韧不拔的作战意志,舍我其谁的大局意识以及万死不辞的牺牲精神,坚持到了最后一刻,取得了战役的辉煌胜利。

1、《淮海战役》第二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年10月版。

2、《濉溪县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3月出版

3、《濉溪文史资料》第三辑,1992年8月版

4、《宿蒙风云录》,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9月版

标签:

返回列表